考研报考研机构真的有用吗:考上研究生、成为公务员,人生真的就“上岸”了吗?

gong2022 2022-06-18 02:07:55 0




摘要:  以往,“有枣没枣打三竿”是应届毕业生考研、考公的心态。如今,考研、考公成为“上岸”的代名词,也是多数毕业生的第一选择。不论是考研还是考公,毕业生对于“岸”的向往,其本质就是对就业不确定的恐惧和躲避。考研“上岸”:一方面可以延迟进入社会、延迟择业就业;一方面,人们愿意相信硕博比本科能够拥有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是应届毕业生为自己创造的一份对于美好未来的期待。...

    天津北方网讯:每一个就业季,我们都会听到诸如“史上最难”之类的声音。当然,因为疫情的缘故,这两年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也正因此,考研、考公就出现了异常火爆的局面。以往考研报考研机构真的有用吗,“有枣没枣打三竿”是应届毕业生考研、考公的心态。如今,考研、考公成为“上岸”的代名词,也是多数毕业生的第一选择。

    “上岸”成为一个网络热词,顾名思义,“岸”代表相对安全的环境,远离了水中的危险。不论是考研还是考公考研报考研机构真的有用吗,毕业生对于“岸”的向往,其本质就是对就业不确定的恐惧和躲避。考研“上岸”:一方面可以延迟进入社会、延迟择业就业;一方面,人们愿意相信硕博比本科能够拥有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是应届毕业生为自己创造的一份对于美好未来的期待。从某种角度来看,硕博确实比本科学历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然而这种判断并不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第一,考研不是考证,也不是高考,它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需要额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会和应聘发生矛盾,容易顾此失彼),心态很重要;第二,不同学科对于研究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专业的硕士一定比学士在就业市场里更有竞争力。学历高,相应的要求也会变高,因此,如果考研仅仅为了降低就业门槛,从业之后也许更会觉到得不偿失。

    考公“上岸”考研报考研机构真的有用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安全感的提前变现。然而,公务员的工作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这里,我们姑且将“公务员”与“稳定性”画上约等号,然而真的有绝对的稳定吗?答案还是否定的。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那一刻,是人生中第一次遭遇的重大转折,从校园到社会,从学生到职场,谁都无法逃脱,即使是教师,校园也成为了职场。就业从来都是困难的,惧怕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如果仅仅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就要提前“上岸”,消耗掉青春和勇气,大概注定会失望。世事变迁,没有永远的温室,也没有永恒的彼岸,只有一个无限靠近的过程,而人生奋斗的价值恰恰于此。

考研报考研机构真的有用吗

    比如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风起陇西》原著作家马伯庸,之前是在外企工作,跟写作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凡事就怕两个词:“热爱”和“坚持”考研报考研机构真的有用吗,经过经年累月的书写,马伯庸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也许有人会说,作家属于艺术工作者,更多的是靠天赋,但请不要忘记,他为了实现自己写作梦想所放弃的工作、放弃的玩乐,让他今时今日才能够让这种天赋兑现。

    相较于考公、考研,“拒绝”北大的人是不是更加“不可思议”?年近50岁,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依旧选择从北大辞职,“下海”做音频付费栏目。他的初衷,仍然是为大众传播经济学。对于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来说,转换赛道更是变数横生,然而,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薛兆丰成功了,不是因为他财务自由了,也不是因为他成为了网红教授,而是因为他真的让经济学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让更多的人了解经济学并且得到了人生的启发。

考研报考研机构真的有用吗

    古往今来,无论是那些名垂青史的闪耀名字,还是每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人,哪一位没有经历过低谷?纵然每个时代对于“成功人生”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年轻人只有经历尝试和奋斗才能实践生命的价值。

    所以,考公考研并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出路,当代年轻人应当敢于试错、敢于创造,勇于破茧成蝶兑现人生价值,才能更好地回馈社会。

    (作者:海河传媒中心 张悦)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