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焦虑:中国式考研:考研学生犹如朝圣,折射哪些社会焦虑?

gong2022 2022-08-01 14:09:52 0




摘要:  ——238万人考研:社会人才结构需要明确引导这给人的感觉是,如果谁不去考研就会被社会瞬时淘汰,只有考研才是求学路上致真致远的价值目标,只有怀揣这样的文凭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显然,是各种各样的鸡汤励志,使一些大学生们产生了醉眼看花的错觉,以为鸡汤励志就是社会无二的真言。...

中国式考研:考研学生犹如朝圣,折射哪些社会焦虑?

力量时评

2017-12-24 16:12

0

——238万人考研:社会人才结构需要明确引导

文/马进彪

2017年12月23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考点,考生入考场前抓紧复习。当日,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今年报考人数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12月24日新浪新闻)

考研焦虑

近些年来,考研一年热过一年,从报考人数上看,火爆程度不但丝毫没有降温之势,而且,递增的幅度还在连年叠加。这给人的感觉是,如果谁不去考研就会被社会瞬时淘汰,只有考研才是求学路上致真致远的价值目标,只有怀揣这样的文凭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但社会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呢?其实这是每一位考生心里都明白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道他们谁都不愿意正视的考题。

考研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作为必须的基础,这是肯定的,也是必然的。但任何社会的发展,其背后都存在着对人才结构的诉求,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分化出更多的岗位需要,在这其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高端岗位,也有现代意义上的新兴岗位,这是由社会诸多新业态以及宏观经济结构决定的客观现实。换言之,并不是高端人才越多越好,而是各种人才有机交织考研焦虑,错落有致地搭配出的人才结构才是最好。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根本定位在于“研究”二字,顾名思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承担脱离操作岗位的学理工作,或研发一些未来课题,这是研究生的价值归宿点。但是,就目前研究生的总量来说,社会根本没有这么多岗位供他们选取,虽然有了研究生的学历,但具体工作中也只是将他们当成一般的本科生来使用,而在一些大型国有单位或企业,甚至会将他们当成中专生来使用,可想而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多年寒窗之苦的浪费。

考研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研焦虑

但这种浪费并不是企业造成的,因为在同样的工资成本、或稍高一点的工资成本之下,任何企业都希望招进高学历的人才,尽管企业知道,将这些高学历人才招进来,并不能如数给他们安排对应的岗位,但起码在企业的宣传内容中可以做实“本企业拥有研究生若干名”等诸如此类的门脸标签,甚至在一些二手房中介公司招聘时,也会用加大字号写明“研究生优先”这样的内容。显然,从总量上来说,研究生已经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一种学历。

不管是谁,报考研究生都是一种个人意愿的选择考研焦虑,从传统理念上讲,这确实可以视为一种积极向上奋力进取的表现,而且,从一些畅销励志书中,也常常可以读到将高学历置于绝对位置的鸡汤文章考研焦虑,这也使一些大学生从心里认为,将来的社会就是一个高学历的社会,没有高学历,就没有走进社会的资本和通行证。但现实说明,这样的励志书不但没有给大学生们解实际问题,反而还让他们喝下了早已藏好的“毒”,这让大学生误认为,高学历证书就是社会的金砖,踩在上面永远都不会下沉。

考研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是各种各样的鸡汤励志,使一些大学生们产生了醉眼看花的错觉,以为鸡汤励志就是社会无二的真言。但这其实很令人担扰考研焦虑,因为现实是不以自己的想象为转移的,现实就是现实,醉眼看花之后,一切都还会是客观的本来面目,但时间在逝去,挫折感在增加,还没有走进现实,就已对现实产生了错位认知。但这一切,不但是对自己的浪费,其实也是对身后家庭所有资源的浪费,因为好高骛远可能会使他们无力自拔,无力脱“毒”。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已经细分出了更多的职位,这些岗位并不需要高端学历,只要勤奋,一样可以大有作为。然而,从招聘会上可以看出,一些基层岗位很少有人问津,其原因就在于好高骛远使他们忘记了脚下应走的路,所谓“赢在起点”的诸多陈词滥调已经使他们失去了在现实环境中应有的斗志,剩下的只是犹如朝圣一般对高学历的崇拜。

因而,对于唯考研论的大学生来说,还是现实一切为好,更新自己的理念,适应社会的需要,舍去高学历的旧梦,脚踏实地从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做起,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