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起源到新媒体时代的变化,8分钟 你搞定「框架理论」!(新媒体起源)

gong2022 2024-04-21 04:27:31 0




摘要:  热点,我们要追;经典,更应熟记于心。每周五,田心都会带大家学习一个新传经典理论, 助大家打好基础、稳步前进!



今天小田心为大家带来的「经典导学」知识是“框架理论”——...



热点,我们要追;经典,更应熟记于心。每周五,田心都会带大家学习一个新传经典理论, 助大家打好基础、稳步前进!

今天小田心为大家带来的「经典导学」知识是“框架理论”——一个多所高校都在命题的考点,说不定今年出现在你的考研试卷上的,就是它哟~
真题链接
1.框架的定义(西南政法大学,2018,名词解释)
2.大众传播如何通过新闻框架“建构”现实?(西南政法大学,2016,简答)
3.论述新闻框架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新变化(西北大学,2021,论述)
4.辨析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北京大学,2018,简答)
5.新闻框架(重庆大学,2021,名词解释)
6.请简述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2020,简答)
7.框架理论(北京大学,2018,名词解释)
……
以上仅为部分真题

△全文概览

框架理论

理论概要
此部分需要记忆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1955),由戈夫曼(goffman,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戈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其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戈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框架理论的缘起
此部分可做了解并简单记忆
关于框架理论的学术渊源,有的学者(pan and kosicki,1993)归纳出了两个线索:
其一是源于社会学理论。1974年,戈夫曼(goffman)出版了《框架分析》一书,首次将框架的概念应用于传播情景中,自此,框架概念才受到传播学一家的重视。戈夫曼在书中对框架理论下了个简单的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在他看来,“人们是将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与反映。人们借助于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和事件就没有任何意义。”
其二是源于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界形成了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假设建构——基模。研究人工智能的美国计算机学家米斯凯(minsky,1975)认为,我们的知识是以数据结构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的,他称之为框架。
框架理论的内涵
此部分了解即可
关于框架理论的内涵,各方说法不一,根据学者瑞兹(reese)观点,将有关框架理论的定义分为三类。
第一类侧重于新闻框架的效果,如恩特曼(entman,1993)的定义。他认为:“框架涉及选择和凸显,框架一件事,就是选择所感知的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之在传播文本中更加突出,用这样的方式促成一个独特问题的界定、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如何处理的忠告。
在恩特曼关于框架的定义中,他认为媒介从业人员对事物的选择和凸显会影响受众对事物的理解,侧重框架的传播效果,这也涉及到了受众的接受框架。以这个定义为基础的框架研究,可以用来调查考量受众在接受文本前后对事物的态度是否发生了改变,进而找到传者框架和受众框架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类定义不局限于选择,而是把框架看成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过程。最重要的框架理论研究者之一,美国学者盖姆森(gamson,1989),曾指出:“框架是有组织的中心观点或线索故事,为一系列的事件提供意义。”盖姆森对框架的定义分为两个层次:1.“界限”。类似于窗椽或照相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2.人们用于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框架是人们藉以观察世界的镜头,凡被纳入此镜头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一部分。人们藉由框架来建构意义,以了解社会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脉络。前者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后者则显示意义的结构,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
第三类定义认为框架不仅是意义的生产,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筛选手段。这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框架定义。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吉特林(gitlin)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义: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综合上述的框架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即主要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呈现事物的架构,经过对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凸显特定内涵,表达某种思想,而这些思想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价值


分类
此部分内容需记忆
个人框架,指每个人在“关于存在、发生和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持续不断的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组织框架,指一个组织信息处理的认知结构或定性准则,根据这种认知结构或这些准则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则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该信息性质的基本判断及其动机、立场、倾向和态度。

媒介框架与新闻框架

此部分必须掌握、记忆
概念
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两个学术概念。
媒介框架(media frame)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成为新闻框架(news frame)。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新闻框架:
第一,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时所依据的一种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主要就是来源于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这些原则,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第二,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主要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了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一定框架之中,即所谓的“打包”。
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型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
新媒体环境的下的新闻框架
此部分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框架
新媒体时代,一些被传统新闻框架淡化或隐藏的信息得以传播,人们接收信息的来源变得多样化,并且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更多“被隐藏”的信息。
1.新闻框架被消解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受到各种制约,新闻框架的存在决定了新闻该怎么写,也影响了受众怎么想。媒体的新闻框架,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受众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偏好使用新媒体,人们更多地关注新媒体上的信息。网络时代,新媒体冲击着报纸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媒体来寻求新的生存之道。它们在新闻报道上具有严谨性、公信力,更多的是挖掘深度;而新媒体在乎的是时效性与信息多元化。这表明,网络时代的新闻框架是由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建立的,这就消解了一部分传统新闻框架的力量,以往传统新闻媒体设定的框架变得模糊,传统媒体所想要凸显和隐藏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变得更加困难。
2.新闻框架在新媒体时代的重构
新媒体对传统新闻框架的重构体现在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报道理念和报道形式。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媒体自身定位的不同,其在新闻建构的过程中针对报道事件的特殊性均采用了不同的建构模式,于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建构出了不同的报道形态。传统媒体聚焦的事件是媒体想要呈现给受众的,没有被“照亮”的信息我们便不得而知。传统媒体讲求的是深度,而新媒体所秉持的是时效性。同时,新媒体上较多的新闻源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只有一个新闻源的情况,媒体可以根据受众对话题的热议程度来决定下一步的报道方向。
3.新闻框架重构对受众的影响
对在新媒体出现以前只能通过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受众而言,新闻框架消解最大的好处在于他们可以更广泛地接收信息。信息的来源变得广泛,新闻的接收偏向“私人定制”。新闻框架的消解使得受众不用再接受媒体的思想,而可以自己理解信息的含义。但新媒体所带来的广泛的来源使得信息变得庞杂,使受众难以区分消息的真伪,因此导致谣言的产生。新闻媒体一边不自觉地充当“推手”,一边极力辟谣,这种信息量极大考验了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
总之,传统媒体新闻框架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开放的信息源会产生信息量庞杂、真伪难辨等问题,没有了传统把关人的筛选,受众在直面大量信息时将极大地考验媒介素养水平。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新闻框架在消解的同时也面临着重构,只有结合双方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此部分需要掌握、记忆
框架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被称为框架效果。心理学的既有研究表明,即使是本质相同的事件,由于文本的表述框架不同,人们的反应或决策选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恩特曼认为,新闻框架有4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和示意解决方案。然而,所有这些功能都只能在与受众框架的互动过程中,透过受众框架的过滤才能发挥其效果。
受众框架(audience frame)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的信息面前并非完全被动,他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不定量多数的个人的集合体,受众框架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应用不同的框架来解读的结果,便会出现对新闻信息的“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妥协式解读”等各种情况。因此,围绕不同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舆论反应,实际上是大众传播的新闻框架与受众的解读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

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的关系

点击划线文字可跳转阅读
田心说
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建构论的框架理论,把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看做是一种建构现实及其意义的活动,认为媒介通过建构不同的新闻框架向我们呈现现实、定义现实。媒介呈现和定义现实的活动具有特定的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来自于媒介的新闻立场、利益关系以及新闻生产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主流媒体的主导型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现实会产生重大影响,但这种框架效果又不是绝对的,它只能经过与受众框架的互动才能够体现出来。这些观点,无疑为我们理解大众传播活动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你还想听小田心对什么「经典理论」进行归纳讲解?可以通过「写留言」的方式告诉我们哟~下周五,我们继续轻松搞定新传经典理论~ 不见不散 ??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2]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
[3]张雅君.报纸新闻报道框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消解与重构
祝好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