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唐玄宗_成康之治...(2016苏州科技城医院 周院长)

gong2022 2024-04-15 04:28:15 0




摘要:  

原标题:2016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6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


原标题:2016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6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2.侨置郡县

东晋政府为解决南渡的北方人口的户籍问题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严重问题,诸如户籍混乱等,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

3.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头下军州

辽代地方行政制度之一。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以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 除此之外,还有头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大臣、外戚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地方行政单位。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

5.明儒学案

清初学术史著作。黄宗羲著,康熙十五年(1676年)成书。全书记载了明代 210位学者。《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和学术流派传承为序。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该书是研究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

6.举人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7.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包括《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等6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由清末管学大臣主持拟定,1902年8月15日颁布,详细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性质、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后废止。

8.赫德

清末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英国人。1863年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的半殖民地海关制度,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事务。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中法战争期间,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新约》。1908年请假回国。前后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5年之久。

9.中俄密约

1896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俄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的条约。全称为《中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主要内容是:(1)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军、陆军相援助;(2)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3)中国允许俄国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4)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通过这一密约,沙俄政府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东北三省。

10.共同纲领

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于1949年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7章60条。它主要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还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的各项总原则。《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

二、简答题

1.汉武帝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 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2)盐铁收归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经营。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烦难,农民的劳役负担沉重以及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 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了执行此法,大农令充实调整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供需,又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从中牟利。

(3)颁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中央通过这一政策增加了收入。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南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一)宋代商业的发展,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宋朝的户籍制度规 定,佃农(客户)直接编入国家户籍,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获得了人身自由。人口 流动加快,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从政治上来看,宋朝形成了一个从总体上看

比较有利于 商业发展的政治环境。首先,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口纷纷南迁, 带去了劳动力、技术和财物,使南方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靖康之难”后,又发生了一 次人口大迁移,结果不仅政治中心南迁,经济中心也南迁了,南方得到了充分开发,其 经济发展水平终于超过了北方。其次,宋朝建国后所采取的各种削弱地方权利的措施, 使中央政府的力量空前加强,它改变了地区阻隔、交通不畅、政令与赋税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商品、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再次,宋代统治者实行的“守内虚外”政策, 使宋朝把主要力量放在国内,有效地维持了国内的长期稳定,也使得商业处于一种相对 稳定的发展时期。

(二)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此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显 著进步,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1)农业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和改善耕地;圩田大量增加,粮食亩 产提高,以至于当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占城稻的栽种进一步推广; 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

(2)手工业方面:制瓷业和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初步发展;造纸和雕版 印刷技术提高;造船业迅速发展。

(3)对外贸易方面:南宋的对外贸易空前繁盛;瓷器开始成为主要输出品;泉 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输出窗口;泉州、广州等城市形成外国商人聚居区,称为 “蕃坊”。

(4)在货币方面:广泛使用带有纸币性质的流通债券;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 印制、发行和管理。

3.简述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产生及其影响

这次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19世纪4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西部的迅速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美国资产阶级采取各种手段“招募”华工。许多中国人飘洋过海前往美国。80年代,旅美华工已达三十余万人。他们同美国人民一道,对西部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种族主义思想抬头。从70年代开始不断发生排斥、迫害乃至杀害华工的暴行。清政府不但不能保护侨工的正当权益,反而在1894年同美国签订了《中美会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款》,实际上承认了美国政府对华工的迫害。1904年底,这个不平等条约期满。中国人民特别是旅美华侨强烈要求废除条约。在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改约要求。但美国政府悍然拒绝,蛮横无理地要求续约,抵制美货运动,由此激发起来。

抵制美货运动的蓬勃发展,震惊了美国统治阶级。企业主们强烈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措施,以改变困境。美国总统、驻华公使和驻沪总领事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一些在华美商、传教士也大肆攻击抵制美货运动。英、法、日、俄等国竟然向清政府提出“劝告”。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清政府开始对爱国运动加以镇压。8月下旬,连续向各省督抚下令,要求“从严查究”,以严阻抵货运动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为保住在华利益,最终放弃了续约要求。10月以后,斗争逐渐平息。

这次运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简述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经过、特点

(一)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经过国共多次谈判,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此次合作以抗日救国为政治基础,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为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解放战线,形成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基本条件。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邀请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并达成了停战协定,召开了有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6月底,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束。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敌对阶级、政党之间的合作,它同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有许多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共第二次合作仅仅是以抗日为目标的联盟,两党合作的基础实际上仅仅是抗日而没有两党公认的合作的共同纲领和具体组织形式。

第二、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两党的武装联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一方面开辟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另一方面由于国共两党的武装联盟是两个敌对阶级间的联盟,因此,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而且以局部的武装冲突表现出来。由于我党制定了正确的斗争原则,坚持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保存和发展了革命阵地。

第三、中共同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各个革命阶级同本来是阶级敌人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合作,因而,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这种联盟之所以能形成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表现出的两面性决定的。因此,也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它不仅表现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而且还表现为激烈的军事斗争。由于我党制定了一整套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和策略才粉碎了蒋介石从各方面的进攻,坚持了国共合作。

三、论述题

1.明代土地问题和流民起义的特点(略)

2.请结合相关史实对清政府的边疆政策做一述评

(一)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清廷实施军府制,设奉天将军驻盛京(沈阳),吉林将军驻吉林,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又分设总管、副都统等机构,加强管理。对于 边远地区如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等地未入旗籍的少数民族,则沿用当地旧制设乡长 (喀喇达)和姓长(噶珊达)。清政府还在黑龙江两岸和额尔古纳河设卡伦,建立常规巡边制度,加强对俄国的防范。

(二)蒙古地区。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旗有札萨克(即旗长),盟有盟长。札萨克为世袭之职,盟长则由中央任命。此外,中央又派大员驻在各要地,以加强控制。此外,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察哈尔、热河都统、绥远将军,在外蒙古地区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等,以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

(三)新疆地区。在新疆地区,乾隆时征服准噶尔及回部后,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设伊犁将军,驻惠远城(今霍城东南),又设参赞大臣为辅,总理天山南北路之军事、政治、边防诸务。在天山南路地区,也就是在回部(维吾尔族)地区,于喀什噶尔(今喀什市)设参赞大臣,节制天山南路各城。伯克,由维吾尔贵族充任,以管理各城事务,但废除原有的伯克世袭制,伯克可随时升调,其制与内地的官制基本相同。

(四)西藏地区。乾隆年间,清廷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地位平等。西藏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长官及各大寺庙的管事喇嘛,都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简选。西藏的对外联系,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办理。达赖、班禅的财政机构的一切收支,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乾隆帝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五)西南地区。清初对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是沿袭元、明的土司制度, 即以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当地的土官,文职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武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自明朝以来,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消弭土司之患,即开始改土归流,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清朝也不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但集中地、较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是在雍正一朝。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清政府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通过招抚和镇压相结合的办法,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广大西南地区,进一步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

3.谈谈你对民国袁世凯的评价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早年发迹于朝鲜,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戊戌政变中扮演了极具争议的角色,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在辛亥革命中逼迫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1915年称帝,在遭到各方反对后于1916年去世。关于袁世凯的评价各有千秋。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出卖维新派和光绪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个改革家。主要分为以下负面和正面两个层次:

(一)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早年史学家多认为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中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同时用欺骗的手段谋得了临时大总统之职位,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同时他还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强迫手段当选为正式大总统,甚至走向倒行逆施,公然称帝。这种逆天下潮流而动的行为,更是他背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违背诺言的铁证。因此,认为袁世凯的负面作用大于其正面影响。

(二)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出现了新的看法。(1)袁世凯当政期间,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是有所改进还是倒退。袁世凯在朝鲜期间即展现出超强的应变能力,顺利平息了朝鲜内部的事变,稳定了政局。后来在主政清廷期间,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袁世凯的个人威望使北洋军阀在其统治期间未分裂,许多北洋将领甚至投资近代企业,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袁世凯个人的问题例如戊戌政变前的告密问题、接受“二十一条”和称帝的评价。既有研究已经表明,袁世凯的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客观上使慈禧在处理戊戌派的问题上加大了力度;袁世凯并未直接承认“二十一条”,反而借此利用西方大国对日本施加压力。同时,他称帝的问题,自然是历史的倒退,但需要说明的是,袁的称帝并不完全出于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有现实基础的,部分外国使节也发表言论,认为中国应该走君主立宪道路,种种因素促成了袁世凯的称帝。

2016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2.侨置郡县

东晋政府为解决南渡的北方人口的户籍问题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严重问题,诸如户籍混乱等,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

3.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头下军州

辽代地方行政制度之一。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以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 除此之外,还有头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大臣、外戚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地方行政单位。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

5.明儒学案

清初学术史著作。黄宗羲著,康熙十五年(1676年)成书。全书记载了明代 210位学者。《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和学术流派传承为序。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该书是研究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

6.举人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7.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包括《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等6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由清末管学大臣主持拟定,1902年8月15日颁布,详细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性质、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后废止。

8.赫德

清末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英国人。1863年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的半殖民地海关制度,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事务。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中法战争期间,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新约》。1908年请假回国。前后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5年之久。

9.中俄密约

1896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俄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的条约。全称为《中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主要内容是:(1)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军、陆军相援助;(2)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3)中国允许俄国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4)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通过这一密约,沙俄政府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东北三省。

10.共同纲领

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于1949年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7章60条。它主要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还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的各项总原则。《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

二、简答题

1.汉武帝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 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2)盐铁收归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经营。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烦难,农民的劳役负担沉重以及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 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了执行此法,大农令充实调整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供需,又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从中牟利。

(3)颁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中央通过这一政策增加了收入。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南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一)宋代商业的发展,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宋朝的户籍制度规 定,佃农(客户)直接编入国家户籍,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获得了人身自由。人口 流动加快,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从政治上来看,宋朝形成了一个从总体上看比较有利于 商业发展的政治环境。首先,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口纷纷南迁, 带去了劳动力、技术和财物,使南方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靖康之难”后,又发生了一 次人口大迁移,结果不仅政治中心南迁,经济中心也南迁了,南方得到了充分开发,其 经济发展水平终于超过了北方。其次,宋朝建国后所采取的各种削弱地方权利的措施, 使中央政府的力量空前加强,它改变了地区阻隔、交通不畅、政令与赋税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商品、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再次,宋代统治者实行的“守内虚外”政策, 使宋朝把主要力量放在国内,有效地维持了国内的长期稳定,也使得商业处于一种相对 稳定的发展时期。

(二)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此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显 著进步,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1)农业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和改善耕地;圩田大量增加,粮食亩 产提高,以至于当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占城稻的栽种进一步推广; 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

(2)手工业方面:制瓷业和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初步发展;造纸和雕版 印刷技术提高;造船业迅速发展。

(3)对外贸易方面:南宋的对外贸易空前繁盛;瓷器开始成为主要输出品;泉 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输出窗口;泉州、广州等城市形成外国商人聚居区,称为 “蕃坊”。

(4)在货币方面:广泛使用带有纸币性质的流通债券;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 印制、发行和管理。

3.简述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产生及其影响

这次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19世纪4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西部的迅速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美国资产阶级采取各种手段“招募”华工。许多中国人飘洋过海前往美国。80年代,旅美华工已达三十余万人。他们同美国人民一道,对西部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种族主义思想抬头。从70年代开始不断发生排斥、迫害乃至杀害华工的暴行。清政府不但不能保护侨工的正当权益,反而在1894年同美国签订了《中美会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款》,实际上承认了美国政府对华工的迫害。1904年底,这个不平等条约期满。中国人民特别是旅美华侨强烈要求废除条约。在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改约要求。但美国政府悍然拒绝,蛮横无理地要求续约,抵制美货运动,由此激发起来。

抵制美货运动的蓬勃发展,震惊了美国统治阶级。企业主们强烈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措施,以改变困境。美国总统、驻华公使和驻沪总领事对清政府施加压力。一些在华美商、传教士也大肆攻击抵制美货运动。英、法、日、俄等国竟然向清政府提出“劝告”。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清政府开始对爱国运动加以镇压。8月下旬,连续向各省督抚下令,要求“从严查究”,以严阻抵货运动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为保住在华利益,最终放弃了续约要求。10月以后,斗争逐渐平息。

这次运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简述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经过、特点

(一)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经过国共多次谈判,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此次合作以抗日救国为政治基础,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为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解放战线,形成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基本条件。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邀请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并达成了停战协定,召开了有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6月底,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束。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敌对阶级、政党之间的合作,它同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有许多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共第二次合作仅仅是以抗日为目标的联盟,两党合作的基础实际上仅仅是抗日而没有两党公认的合作的共同纲领和具体组织形式。

第二、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两党的武装联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一方面开辟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另一方面由于国共两党的武装联盟是两个敌对阶级间的联盟,因此,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而且以局部的武装冲突表现出来。由于我党制定了正确的斗争原则,坚持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保存和发展了革命阵地。

第三、中共同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各个革命阶级同本来是阶级敌人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合作,因而,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这种联盟之所以能形成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表现出的两面性决定的。因此,也必然存在尖锐的斗争,它不仅表现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而且还表现为激烈的军事斗争。由于我党制定了一整套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和策略才粉碎了蒋介石从各方面的进攻,坚持了国共合作。

三、论述题

1.明代土地问题和流民起义的特点(略)

2.请结合相关史实对清政府的边疆政策做一述评

(一)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清廷实施军府制,设奉天将军驻盛京(沈阳),吉林将军驻吉林,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又分设总管、副都统等机构,加强管理。对于 边远地区如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等地未入旗籍的少数民族,则沿用当地旧制设乡长 (喀喇达)和姓长(噶珊达)。清政府还在黑龙江两岸和额尔古纳河设卡伦,建立常规巡边制度,加强对俄国的防范。

(二)蒙古地区。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旗有札萨克(即旗长),盟有盟长。札萨克为世袭之职,盟长则由中央任命。此外,中央又派大员驻在各要地,以加强控制。此外,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察哈尔、热河都统、绥远将军,在外蒙古地区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等,以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

(三)新疆地区。在新疆地区,乾隆时征服准噶尔及回部后,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设伊犁将军,驻惠远城(今霍城东南),又设参赞大臣为辅,总理天山南北路之军事、政治、边防诸务。在天山南路地区,也就是在回部(维吾尔族)地区,于喀什噶尔(今喀什市)设参赞大臣,节制天山南路各城。伯克,由维吾尔贵族充任,以管理各城事务,但废除原有的伯克世袭制,伯克可随时升调,其制与内地的官制基本相同。

(四)西藏地区。乾隆年间,清廷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地位平等。西藏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长官及各大寺庙的管事喇嘛,都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简选。西藏的对外联系,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办理。达赖、班禅的财政机构的一切收支,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乾隆帝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五)西南地区。清初对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是沿袭元、明的土司制度, 即以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当地的土官,文职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武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自明朝以来,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消弭土司之患,即开始改土归流,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清朝也不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但集中地、较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是在雍正一朝。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清政府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通过招抚和镇压相结合的办法,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广大西南地区,进一步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

3.谈谈你对民国袁世凯的评价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早年发迹于朝鲜,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戊戌政变中扮演了极具争议的角色,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在辛亥革命中逼迫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1915年称帝,在遭到各方反对后于1916年去世。关于袁世凯的评价各有千秋。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出卖维新派和光绪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个改革家。主要分为以下负面和正面两个层次:

(一)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早年史学家多认为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中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同时用欺骗的手段谋得了临时大总统之职位,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同时他还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强迫手段当选为正式大总统,甚至走向倒行逆施,公然称帝。这种逆天下潮流而动的行为,更是他背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违背诺言的铁证。因此,认为袁世凯的负面作用大于其正面影响。

(二)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出现了新的看法。(1)袁世凯当政期间,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是有所改进还是倒退。袁世凯在朝鲜期间即展现出超强的应变能力,顺利平息了朝鲜内部的事变,稳定了政局。后来在主政清廷期间,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袁世凯的个人威望使北洋军阀在其统治期间未分裂,许多北洋将领甚至投资近代企业,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袁世凯个人的问题例如戊戌政变前的告密问题、接受“二十一条”和称帝的评价。既有研究已经表明,袁世凯的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客观上使慈禧在处理戊戌派的问题上加大了力度;袁世凯并未直接承认“二十一条”,反而借此利用西方大国对日本施加压力。同时,他称帝的问题,自然是历史的倒退,但需要说明的是,袁的称帝并不完全出于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有现实基础的,部分外国使节也发表言论,认为中国应该走君主立宪道路,种种因素促成了袁世凯的称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