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女性羌族舞蹈胯部动律的律动视觉表征_动作_身体_右脚(民族生考研究生的要求)

gong2022 2024-03-24 17:11:01 0




摘要: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女性羌族舞蹈胯部动律的律动视觉表征



女性羌族舞蹈胯部动律的律动视觉表征



人体动作的不同形态是舞蹈语言得...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女性羌族舞蹈胯部动律的律动视觉表征

女性羌族舞蹈胯部动律的律动视觉表征

人体动作的不同形态是舞蹈语言得以展现的重要支柱。人体也是保存、表现和传承一个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载体。梅洛·庞蒂说“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这无疑向我们宣告了身体在我们认知世界当中的重要性,而舞蹈恰恰就是依靠身体作为语言的视觉文本。作为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被严格地规范,变化也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4]。虽然,在大多民俗活动的自娱性舞蹈中羌族民间舞蹈动作没有被严格规范,变化也比较自由,但因受宗教祭祀的影响和限制,在祭祀礼仪性舞蹈中舞蹈动作却是有具体要求和特殊律动视觉呈现,如羌族在“瓦尔俄足”民间传统节日中所跳的礼俗性舞蹈“巴绒”[5]。“瓦尔俄足”是一项由原始的母系文化特质演变而来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因为完全是由羌族女性参加的习俗活动,所以又被称为“羌族妇女节”,也是羌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羌族女性礼仪舞蹈,通常由公认的能歌善舞的老人领舞,其他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老年、中年、青年人,初次参加者排在最后。领舞起歌后,所有舞者齐声合唱,同时开始舞蹈,并在领舞的示意下变换歌曲、动作以及队形。队形多以圆圈为主,或前后两队,两队同时沿圆圈方向行进;舞蹈动作由缓到急,速度从慢到快,不断变换胯部动作以炫耀自己的技能。”[6]

“羌族女性礼仪舞蹈是通过女性表演者胯部动作的反复转动所形成的节奏感,来反映出古羌人原始的审美意识。”[7]首先,这里出现了胯部动作的韵律,可简称为“动律”,舞蹈中动律和律动具有不同视觉表征。前者是舞蹈表演时在一个相应完整时空里,由一个带有主题性的动作以及其他的配合性动作所构成的动作组合。而后者在于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舞动。其次,本文所讨论的胯部律动在于以整个身体以胯为轴心按照音乐节奏的频率带动身体其他部位一起配合,而表达出的一种舞蹈动势。就此而论,律动更加聚焦于主体动作发力点的运动频率和规律以及以此所形成的舞蹈动势。

突出胯部运动为发力点的舞蹈表达语汇是羌族女性舞蹈的主要表现特征。本文试图根据胯部律动大小、节奏快慢和动势方位三个方面对三种主要的胯部形态动作进行律动描述。

(一)顶胯

设想在“凹”*“凸”*这一对反义词的语境中来观察顶胯的形态视觉表征。“顶胯”是羌族女性在舞蹈时以胯为轴,带动上身和下身以左脚为主力腿,右脚前踏一步,自而重心移至右腿,微侧身,胯向右前顶出,从而形成顶突显胴体胯部姿态向上向前顶出“凸”姿势(见图1);*然后,在同一节奏的后半拍、左脚原地踏步踩地快速抽回、右胯顺势由左臀向左后顶出,突显胴体胯部向后向下回扣的“凹”姿势。*接之下一拍右脚后撤,同时重心再次移至右腿向右前顶出胯,后半拍左脚抽回右胯原地踏步踩地,胯转至向左前顶出。“凹”“凸”虽是一对反义词,但预置将“凹”字放在“凸”字之上是怎样一种形态呢?将舞者两人面对面站在同一对角线上,一人做上顶,*则相对的人做抽回后顶,*将两人的动势落点片刻停留,从视图上形成“凸、凹”两字的上下结

构覆盖。这一动态也就是在胯轴向两侧斜前方及斜后方的抽回、顶出的多次往复的频率中集中突出了“一凹、一凸”的前后动势,并随舞者重心的移动形成胯随重心多方位挪动,侧身向左、右、前、后多方位有规律地顶出、抽回,从而表现出“凹、凸”的女性胯部形态特征(见图1:左为右上顶出、右为左后顶出)。



图1 图2

(二)摆胯

“摆”*“摇”*乃一对近义词,都有摆荡、摇晃的意思,但往往摇晃在上,摆荡在下。将这一视觉移到女性身体背面,嗒拍——经左胯部的摇动,1拍——摆出到右胯。在多次有节奏、有规律且加快速度频率的基础上,重复此律动就突显出一种女性纤腰肥臀的摇曳之感。*动作见图2,“摆胯”舞者正步位站立,双膝微曲,胯向前顶,上身略后仰,右脚往右踏一步为主力腿,左脚微离地,左膝微关,轴心位置稍向上移至胯的上端,腰的末端衔接处为轴心,胯自左“摆”向右。自然交换重心,左脚靠向右脚踏地为主力腿,右脚微离地,右膝微关,胯自右向左摆。根据行进的方向来决定左右摆胯的幅度。如向右行进则右摆胯的幅度大于左摆胯的幅度,左则相反。整个动作保持上身平稳,双膝微曲,但强调在微颤的摆动中完成,身体其他部位自然且松弛。在民间自娱性舞蹈中多以集体舞的形式出现,舞者手放胸前的两侧相互之间小指相连成排或圈的队形舞(见图2:自右向左的摆胯)。

(三)转胯

“转”*与“旋转”的语义相近,都是指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意思。“转胯”舞者正步站立,右脚全脚掌着地,左脚半脚掌着地靠右脚心处,双膝微曲,左膝略关,呈胯向前顶,上身略后仰做出基本体态特征。

根据节奏的快、慢,转胯动作可分为胯慢转、胯快转两种视觉形式。胯慢转是由右脚原地起步落地支撑、左脚微离地带动左膝向里关,双膝下沉微颤,右胯骨由左向右带、前胯骨最大限度顶出,构成以左右胯骨向前平圆经过的最大幅度和路线,再经由上而下运动,路线划对斜角立圆转动顶出右后臀,此动律强调频率要慢(见图3),接着左脚半脚掌踩地还原并保持双膝微伸,回胯动态还原。在此慢律动的基础上通常加快频率,形成胯快转的动势。胯快转动作路线与慢转胯路线一致,但强调胯部急速往复转动的速度和幅度,在同一速度频率中顶出划圆,幅度越大越好,并形成一种特殊的胯部往复转动平圆韵律。胯慢转体现出“慢、大、平”的视觉感受,而胯快转则体现“快、小、旋”的视觉感受。在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中大多是数人同舞,其现场效果看似参与者在相互比拼胯部姿态的优美及“炫耀”各自对掌握转胯技巧的娴熟程度,来看谁的胯更加灵动、丰满,更能彰显女性吸引力(见图3:左起势、中平圆转、右立圆出)。



图3

若我们以直观的视角对胯部姿态进行描述,可以看出胯部律动是人体各部位协调运动的结果。或许这种运动对它的表演者来说仅是一种身体各部位动作的运动,即一种动作的呈现。然而,对它的欣赏者或是视觉接受者来说,它是一种视觉化艺术,是可以敲击内心的情感的形式。因而,其不仅仅是舞者在周围转动、摆动、旋动的人体运动,而是可将其视为一种生命本能与精神创造的仪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